黄氏宗亲祭典 项目类别: 民俗 所属区域: 深圳市福田区 入选名录: 深圳市第一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(2007) 广东省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(2007) 申报单位: 深圳市沙头下沙实业股份有限公司 申 报 人: 黄英超 传 承 人: 黄默堂(第一代) 黄顺孙(第二代) 黄秋崖(第三代) 黄敏政(第四代) 



项目简介: 南宋时期,江夏黄氏后裔黄峭山的第十四代孙黄默堂,来到下沙开基立村,成为下沙黄氏一世祖。黄氏宗亲祭祖习俗也始于此时。最初只是每天早晚在祖宗牌位前上香、叩首。南宋淳佑八年,黄默堂去世葬于莲花山,其子孙开始每年春秋两季到墓地祭祖。到九世祖黄思铭时期,下沙黄氏家族进入重要的发展阶段。黄思铭去世后,后人于明朝末年在村内建“黄思铭公世祠”纪念他,每年春秋两季,墓祭、祠祭的祭典仪式也有了完整、严密的固定程序,并代代延续至今。改革开放后,旅居海外的黄氏后裔每年派代表回国参加祭祖。2004年秋祭,回国祭祖人数达到1500多人,来自美国、英国等13个国家和台、港、澳地区。祭祖要举行大盆菜宴,2002年春祭举办大盆菜宴5319席,参加人数达6万人,来宾遍及海内外,国内外很多媒体做了报道,产生了较大影响。黄氏宗亲祭典传承了800年,仪式规范,保存完好,具有开拓创业的文化特征,保存了一些濒临失传的传统礼仪,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和学术价值;对促进国内外经济文化交流,加强与海外华人、台港澳同胞的紧密联系,增强民族凝聚力,促进祖国统一,也具有一定价值。 历史渊源: 黄氏家族在东汉时期发源于江夏郡安陆(今湖北云梦东南),故祖祠称“江夏堂”,俗称“江夏黄”。下沙黄氏的始祖黄峭山,为“江夏黄”的一支。下沙黄氏祭祖习俗始于黄默堂到下沙立村时。最初的祭祀较为简单,只是按照先祖黄峭山《骏马》诗中“朝夕莫忘亲命语,晨昏须念祖宗香”的遗训,每天早晚在祖宗牌位前上香、叩首,重要节气和春节、重阳等节日在祖宗牌位前摆上点心、肴馔等,进行祭拜。到了明朝中叶,第九世祖黄思铭时期,下沙黄氏家族进入重要的发展时期,人丁兴旺,经济发展,农耕和养蚝业都已接近近代规模,现在六个自然村的雏形也于那时形成,整个下沙村已经基本成型。在黄思铭的带领下,墓地祭祖开始趋于仪式化,有了主祭人,有了三跪九叩的仪式;祭祀规模也开始变得宏大,参加祭典的人数大大增加,在供品中也出现了金猪(烤猪)等兽类供品。解放后,在历次政治运动的影响下,下沙黄氏祭祖活动也逐渐衰颓,到文革时期基本终止了。改革开放后,祭祖活动逐步恢复。1984年,下沙“黄氏宗亲会”成立,并加入“世界黄氏宗亲总会”。下沙实业股份公司董事长黄英超被选为下沙“黄氏宗亲会”会长,后又进入世界黄氏宗亲总会,任常务副理事长。在黄英超的主持下,祭典仪式得到进一步恢复。 分布区域的地理环境: 下沙位于深圳市中心区——福田区西南部,东临上沙村;西至著名的红树林自然保护区,毗邻珠江出海口;北倚滨海大道;南跨美丽的深圳湾,同香港新界的青山秀姿隔海相望。隶属于广东省深圳市福田区沙头街道办事处。现有面积0.36平方公里,常住人口559户,1500多人,全部为黄氏一族。原籍下沙现居海外的黄氏后裔约3000人。 |